發(fā)布時間: 2022-09-27 14:33:00
糖尿病是以代謝紊亂、血糖增高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不同程度的胰島素分泌缺陷及胰島素抵抗。長期血糖增高會對人體的心、腦、腎、血管及周圍神經(jīng)等產(chǎn)生不可逆的損傷。一旦確診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進行飲食、鍛煉等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并接受合理的降糖治療。
然而,與糖尿病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名目繁多,很多患者并不完全清楚自己需要做哪些檢查,每種檢查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確診糖尿病?
從字面看,“糖尿病”似乎是以“尿糖”為特征的疾病,但事實上,僅靠尿糖陽性不足以診斷糖尿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尿糖結(jié)果還可呈現(xiàn)陰性。因此,是否能夠確診糖尿病主要取決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那么,想要明確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需要做哪種檢查呢?
1.空腹血有心臟病的人可以吃中華活血龍嗎糖(FPG):指禁食(可正常飲水)8至10小時后采集靜脈血測定的血清葡萄糖濃度。臨床上,連續(xù)兩次FPG≥7.0毫摩爾/升可診斷為糖尿病。大多數(shù)患者都是據(jù)此診斷為糖尿病的。
2.餐后2小時血糖:患者口服75克葡萄糖,等待2小時后測定的血清葡萄糖濃度。這是用于診斷糖尿病的另一個依據(jù)。若餐后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可診斷為糖尿病。臨床上某些患者空腹血糖不高,但是餐后血糖明顯升高,對于這一類患者,測定餐后2小時血糖有助于診斷糖尿病,減少漏診的情況發(fā)生。
很多人沒有糖尿病,卻擔心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想要做個檢查測測自己的糖代謝能力。那么這種情況,可以做以下檢查。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在基礎狀態(tài)下攝入定量的“糖”,在隨后的2小時內(nèi)采集多個時間點的血液來測定葡萄糖的濃度,動態(tài)觀察血糖水平的變化,以此評估糖負荷下機體調(diào)節(jié)血糖的能力。這個試驗一般不用于診斷糖尿病,主要是用于協(xié)助診斷糖尿病相關狀態(tài)。
所謂糖尿病相關狀態(tài),就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糖調(diào)節(jié)能力的缺陷,但還不足以確診為糖尿病的狀態(tài),也可認為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現(xiàn)。這個前期表現(xiàn)有兩種,一種叫空腹血糖受損(IFG),就是空腹血糖輕度升高(6.1至7.0毫摩爾/升),但餐后2小時血糖正常(<7.8毫摩爾/升);一種叫糖耐量減低(IGT),即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但是給予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無法降到正常值,而是介于7.8至11.1毫摩爾/升之間。
與OGTT相類似的還有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IGTT)。二者的區(qū)別是:在IGTT中,患者通過靜脈注射而非口服的方式獲得一定量的糖負荷。IGTT適用于那些胃部切除術(shù)后,胃腸道吸收不良或不能承受大劑量口服葡萄糖的患者。
怎樣了解血糖控制得如何?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血糖自我監(jiān)測中可發(fā)現(xiàn),受每日飲食、運動等因素的影響,血糖水平往往波動很大,因而不易評估血糖的控制情況。為了解一段時間以來血糖的平均水平,我們需要檢測血液中更為穩(wěn)定的標志物——糖化蛋白質(zhì)。
1.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液中長期高濃度的葡萄糖可以跟血液中的血中華活血龍哪里有賣紅蛋白發(fā)生不可逆的反應,緩慢生成糖基化的產(chǎn)物,即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在血液中能夠穩(wěn)定存在一段時間(6至8周),由于它的濃度不受飲食運動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能夠反映過去兩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利于評估血糖的控制情況。一般情況下,HbA1c值介于6.0%至7.0%之間,代表血糖控制比較理想;介于7.0%至8.0%之間,代表血糖控制一般;介于8.0%至9.0%,代表血糖控制比較差,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調(diào)整用藥方案;當HbA1c>9.0%時,代表血糖控制差,易并發(fā)糖尿病各種慢性并發(fā)癥。但是,當患者本身患有血紅蛋白代謝異常的疾病時,糖化血紅蛋白就不適用了,這時我們可以檢測糖化白蛋白來評估血糖的控制情況。
2.糖化白蛋白(GA):除了血紅蛋白,血清中的白蛋白也可發(fā)生糖基化而形成穩(wěn)定的糖化白蛋白。不過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比較短(約20天),因此糖化白蛋白反映的是過去2至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A不受血紅蛋白代謝異常的影響,是對HbA1c的補充。但是對于某些疾病狀態(tài)下(如肝硬化、腎病綜合征等),白蛋白水平本身就有異常的患者,GA就不適用了。
除了上述檢測,臨床上還常檢測胰島素相關物質(zhì)來反映胰島β細胞的功能,如C肽和胰島素原。
胰島素激發(fā)試驗/C肽釋放試驗:病人在空腹時口服定量葡萄糖(75克)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通過測定空腹服糖后多個時間點(0.5小時、1小時、2小時、3小時)的血漿胰島素水平或C肽水平,來了解胰島β細胞的功能。
在臨床應用中,胰島素激發(fā)試驗/C肽釋放試驗常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同時進行。正常人口服葡萄糖0.5至1小時后會出現(xiàn)胰島素分泌的高峰,3小時左右恢復至接近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島β細胞功能的破壞,在基礎和糖負荷狀態(tài)下,胰島素分泌均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β細胞功能尚未完全破壞,糖負荷下仍會有一定水平的胰島素分泌,只是分泌的高峰期延遲,峰值水平也低于正常人。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什么是C肽。通俗地講,C肽就是連接在胰島素分子上的一小段肽鏈,只有把這一小段肽鏈水解下來,才能生成有活性的胰島素分子。只要生成一分子的胰島素,就會釋放出一分子的C肽,因此測定C肽同樣也能夠反映胰島素的分泌情況。臨床上,測定C肽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外源胰島素的干擾,因為患者注射的胰島素是不含C肽的。
是否有患并發(fā)癥的風險?
糖尿病易導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fā)癥和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足等多種慢性并發(fā)癥。糖尿病并發(fā)癥對身體中華活血龍一盒有幾多包有很大的危害,需要積極預防。那么,想要了解自己是否有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可以做以下檢查。
1.酮體:糖代謝障礙時,會產(chǎn)生大量酮體。酮體中β羥丁酸占78%,乙酰乙酸占20%,丙酮占2%。酮體的蓄積可引發(fā)酸中毒甚至昏迷。臨床上常通過檢測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來反應血液中酮體的水平,診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2.全血乳酸/丙酮酸:乳酸是糖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由丙酮酸還原而來。糖代謝障礙時,丙酮酸大量還原為乳酸,造成乳酸堆積。測定血液中的乳酸/丙酮酸水平,有助于診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3.尿微量白蛋白(AER/ACR):糖尿病性腎臟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有很高的比率,很多患者發(fā)病時即存在糖尿病腎病。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白蛋白的存在,但在糖尿病狀態(tài)下,多種因素導致的腎臟損傷可使白蛋白“滲漏”到尿液中,因此檢測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可以識別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臨床中,常見的反應尿微量白蛋白的項目有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
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病5年就需要篩查尿微量白蛋白。而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就需要檢測這個項目,隨后需每年檢查一次。